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ALwindoor.com]編輯部整理發布:
這段時間以來,整個財經大環境都彌漫著濃重的不安情緒。
疫情沒有給中國汽車產業任何喘息的機會,近期員工薪資集體縮水。這兩日被譽為“國貨之光”的瑞幸咖啡也一夜之間變成了“美股騙子”,神州系正跟著倒霉。而港股鐵公雞匯豐不派息,市值蒸發了700億,腸子估計都毀青了。
更有房企裁員傳言每天都輪番上頭條,比如最近最驚悚的標題之一“恐怖,碧桂園裁員了30000人”、“恒大爆出規模裁員,幅度不低于35%”,更是加重了人們的不安。但事實真的如此?
『碧桂園在調整什么?』
據碧桂園內部人士消息稱,碧桂園2019年員工數同比上年末減少約2.9萬人。其中將部分輔助性、勞動密集型崗位(如案場服務、保安、保潔)重新定位,以市場化的方式為集團提供服務,以有效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這部分同事相當于轉崗,大約2.5萬人。
另外,為適應業務領域的多元拓展,集團和區域很多同事調崗去子公司。數據顯示,2019年碧桂園子公司增加了約7600人。其中,機器人公司博智林就增加了5657人?傮w來看,員工有進有出,真實波動比例只有3.9%,屬于行業正常范疇。并且在網絡上也看到了碧桂園的各大招聘計劃,尤其是針對畢業生。
除了碧桂園,還有很多房企在進行調整。其實早在去年萬科就開始著手對員工進行優化了,按萬科的說法,長期目標是為了實現提高組織效益和效率、提升組織能力、支持戰略落地。華為還有很嚴格的“末位淘汰制度”,企業的導向是堅持以有效增長、利潤、現金流、提高人均效益為起點的考核。任正非還批判了充斥在華為中高層管理崗位中的“混子”。

事實上,在大中型上市房企的總體收入結構里,薪酬支出所占的比重都不高。翻開碧桂園最新的業績報可以看到,碧桂園2019年應付職工薪酬為103.49億,這一數字在2018年為98億。這項指標反映的是應由該企業直接支付給職工的薪酬,還不包括間接支付給職工的薪酬。
相比報告期內,碧桂園實現總收入約4859.1億元,毛利1266.4億元,應付職工薪酬占總收入僅為2.1%左右。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說過,管理就是兩件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從現實數據來看,人員調整帶來的總體成本降低,對于碧桂園這樣的頭部房企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而提高效率,提升組織的活力,才是它的真正目的。
德魯克還說過,“未來不可怕,可怕的是變化的未來,我們仍然沿用舊的邏輯”。
日前舉行的2019年度業績發布會上,碧桂園總裁莫斌曾表示:組織結構調整是面對市場需求和內部管理需求進行的。我們在前期發展過程中,對區域安排的是做實做強,進入行穩致遠階段,我們希望區域做強做優,進一步優化管理效率,提升管理能力。
相比之下,真正有現金流危機的企業一目了然。比如去年賣400套房來自救的海馬汽車,還有一些房企狂賣項目還債。今年年初遭遇疫情黑天鵝后,僅僅前兩個月就有107家中小房企破產倒閉,它們還來不及進行組織結構調整,就直接倒下了。
帶有“裁員”標題的故事總能點燃普通人。這是個販賣焦慮的時代,販賣焦慮的目的很多,有的是流量生意,有的是行業邊緣的自我懷疑,也有的看熱鬧不嫌事大。很多人甚至不僅僅是販賣焦慮,甚至是在制造恐慌。

與其這樣,不如理性思考,在新的行業周期,企業應該以何種方法活下去,活得更好。
碧桂園方面表示,關于組織調整,是延續了集團“行穩致遠”的發展戰略,為落實全競提升、高質量發展要求,進一步整合在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長三角等區域資源,強化競爭優勢,因此對相關區域進行合并調整。
事實上,碧桂園的這輪調整,早從2018年就開始了。因為管理本身就是一個連續反饋的過程,而各項業務指標就是最好的反饋證明。
根據3月份觀點指數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上市房企盈利能力Top10榜單,碧桂園盈利能力高居榜首。統計顯示,2019年碧桂園息稅前收入超過97%的候選房企,權益回報率超過91%的房企,歸母凈利潤超過近100%的房企。好的業績數據,為企業的戰略調整作出了回應。
『百年企業到底可不可能』
經濟學家科斯的論斷“市場大就有機會出大企業”,被我國經濟學家周其仁賦予了中國式的表達——“水大魚大”,用來解釋過去十幾年來中國市場的變化。
很多人說,“水大魚大”的時代已經過去。但我們仍要看到,攪動市場的一條條“大魚”,正在主動探索新的增量。隨著房地產行業從高速增長向平穩增長過渡以及城鎮化的推進,加之企業自身規模不斷擴大,以多元化來尋求業務轉型和支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包括碧桂園在內的眾多房企保持業績增長的必然選擇。
楊國強的超人之處在于,時刻對市場保持最大的警惕性。碧桂園近年來拋出了堅定的轉型策略,明確地產、機器人、現代農業是公司未來三大重點業務,圍繞其地產主業挖掘新市場和新動能。
而這樣的一系列轉型必然會面臨調整。比如從2018年碧桂園就計劃研發人工智能建筑機器人,并且已有在研建筑機器人50款,其中32款已投放工地測試。
仔細分析,碧桂園這些年為了踩準時代節拍其實一直在調整步伐。尤其是面對經濟下行和市場的不確定性下,碧桂園從2018年就開始試圖從內部尋找動力,優化組織,優化產品。
“調整不是‘拍腦袋’的決定,是‘有的放矢’地打造企業內部的叢林生態!北坦饒@總裁莫斌說,這是針對企業管理運營中存在的不足進行主動地自我修正。他還有其他金句——管理也是一種嚴肅的愛,通過嚴肅的管理,才會讓團隊的人才真正成長。

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說,一直以來中國民營企業都跋涉在一條十分獨特的成長道路上。在中國經濟的神速發展中,企業的增長源于市場本身巨大需求,但同時掩蓋了組織管理能力的缺失。
早在1998年,任正非就指出,中國五千年來就沒有產生過像美國IBM、朗訊、惠普、微軟等這樣的大企業。中國的管理體系、管理規則及適應這種管理的人才的心理素質和技術素質,都不足以支撐中國產生一個大企業。
如今,外部環境所提供的充裕條件已然大變。中國的民營企業在向前推進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規模的提升、市場的擴張,更是價值觀的顛覆和認識論的變革。
簡單來說,現在是組織紅利時代。組織調整是一個渴望立基百年的企業不可回避的命運。從更宏大的視角來看,也是中國真正蛻變成為商業社會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