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幕墻網】近日從總部位于河北保定的英利集團獲悉,面對2012年全球
光伏市場增速放緩、歐美“雙反”、全行業競爭激烈等不利影響,英利憑借完整的產業鏈、技術、成本、品牌和營銷網絡優勢,全年組件出貨量超過2200兆瓦,同比增長40%,成為出貨量全球第一的光伏企業。
在這一看似“不可能的任務”背后,是英利“積極過冬”戰略與服務轉型升級的成功。
作好過冬準備 如果說2009年底是光伏企業的“冬至”,那么,如今就是“寒冬”。
英利集團副總裁李宗煒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早在2010年底,英利就提出‘冬天要來了’,大家要準備過冬的棉襖,作好過冬準備。”
“在過冬的準備中,企業自身結構的從簡和內部管理能力的提高很關鍵。”李宗煒說。
他認為,企業能不能成為一個百年企業,與自身管理和團隊的能力密不可分。英利提出集團化管理,就是從每個分公司、每個業務單元自主生產自主銷售的模式,變成由總部統一把控,從集團層面對資源進行宏觀調配,這能最大程度地提高他們應對市場的反應能力。
“同時,我們對整個供應鏈重新梳理,實現供應鏈上游采購、生產與下游銷售的聯動。”李宗煒說。
在戰略上,英利向下游延伸,通過完整產業鏈,實現對上下游資源更大的吞吐,尋求產業中間的聯盟和合作。
李宗煒表示,英利通過供應商年會和銷售年會,實現雙方的戰略合作。“包括邀請他們來保定建廠,攜起手來共同取暖。通過這些手段把上游的成本迅速降下來。在下游,我們尋求企業、客戶和銀行的三方合作。英利能拿到訂單銷售組件、客戶能拿到合適資金、銀行能有很好的機會做好項目,實現三方共贏。”
新興市場增長幅度大 “受益于國內利好政策和新興市場的崛起,光伏行業2012年全球需求總量、實際安裝量比預期樂觀,尤其是德國、美國、中國等市場需求量比預計的情況好很多。全球市場正在持續增長,這是2012年英利出貨量取得可喜成果最關鍵的原因。”英利宣傳部負責人王志新對記者表示。
他指出,美國“雙反”并未阻止中國組件進軍美國市場的腳步。2012年11月29日,英利與美國福陸公司簽訂了有史以來的最大訂單,總量達到200兆瓦。
據悉,英利正通過一系列措施積極拓展美國市場。目前,英利已經在美國鎖定了一定量的訂單,并且大項目也日益增多,市場前景看好。
李宗煒還表示,2012年銷售量的增長與往年有很大不同,具體體現在老市場的銷售量沒有增多,但新興市場增長很大。
“英利市場布局從過去過度依賴歐洲等老市場,轉向更平均地分布于以德國、中國和美國為主、其他新興市場為輔的結構,綜合來看表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李宗煒說。
另外,他認為英利前幾年所累積的品牌效應、銷售和品牌方面的推廣活動等為公司成為2012年全球銷售冠軍作了很好的鋪墊。
更高層次的斬獲 “2013年對于英利來說將有更高層次的斬獲。首先,依托公司轉型升級,我們不僅要實現市場份額的增長,更要尋求利潤增長點的延伸。”李宗煒表示。
他指出,隨著非政府補貼的項目越來越多,屋頂項目逐漸發展起來,今后尋求更新的商業模式成為必然。在沒有政府補貼的情況下,英利為終端客戶提供的“一站式”服務,不僅僅體現在銷售組件和
配套設施上,還將通過融資等其他方面體現。
“在
太陽能行業整體好轉的情況下,公司要具有長久的競爭力,必須實現服務轉型升級,從簡單的硬件供應商轉變成解決方案提供商。”李宗煒說。
2012年年底以來,國家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光伏行業的政策。“目前政府大力支持企業走出去,而從市場競爭格局來看,歐美大型企業形勢不佳,但是英利現在的發展勢頭仍然很好。只要我們不熄火、不剎車,未來在全球市場所占的份額會越來越大。”李宗煒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