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體育館在賽后將成為集體育競賽、文化娛樂于一體,提供多功能服務的市民活動中心。
奧運場館的建設是成功舉辦奧運會至關重要的一環,而中國在奧運場館的建設中,則明顯
地吸取了以前各國舉辦奧運的經驗教訓。
精打細算辦奧運 為舉辦第29屆奧運會,北京僅比賽場館就需要建設31個,其中包括新建永久性場館12處,改擴建場館11處,臨建場館8處,這不但牽涉頗廣而且投入巨大,所以“節儉辦奧運”的方針一直體現在整個奧運場館的建設過程中。
奧運場館的選址,是經過相關部
門多方論證并向社會廣泛征集意見后確定,遵循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而奧林匹克公園選址的一項重要考慮,就是想充分利用該區域已有的體育設施和酒店公寓設施,作為奧林匹克公園重要部分的奧運森林公園,也正好位于北京市第二道綠化隔離區。
為了保護北京的舊城風貌和文物保護,北京奧運場館的建設,特意避開了所有的舊城風貌保護區,所涉及的保護性文物建筑也僅有娘娘廟一處,并且也已在公園原址修繕保護。
綠色人文唱主角 北京市“2008”工程建設指揮部辦公室總工程師吳競軍介紹,“綠色奧運”理念在奧運場館建設中主要體現在
建筑節能、環境和生態保護、資源可持續利用、綠色
環保建材等方面。除了使用
太陽能這一清潔能源外,奧運場館另一個有代表性的環保舉措是水資源綜合利用系統。奧林匹克公園和五棵松文化體育中心等均采用了中水處理和雨水收集再利用技術,大大節約了用水。
而北京市“2008”工程建設指揮部顧問萬嗣銓則指出,高科技的利用則為“綠色奧運”提供了堅強的技術保障。據萬嗣銓介紹,“鳥巢”和“水立方”的設計理念雖然都來自于外國設計單位的方案,但在結構計算、施工工藝、質量檢驗標準等方面都完全是中國人自主制定完成的。
奧運村是奧運會最大的非競賽場館,北京奧運會結束后,奧運村將緊接著迎來參加殘奧會的運動員和官員,因此在奧運村的功能設計上還考慮到了殘疾人的特殊需要。萬嗣銓說:“奧運村內的設施將不僅實現無障礙,而且我們已經考慮好了哪些房間將接待盲人,哪些房間將接待肢殘人,并根據他們的不同需要做了相應設計。”
“包袱”將成寶貴遺產 澳大利亞人在8年前締造了奧運歷史上的一段神奇,然而由于奧運后場館閑置現象嚴重,在場館建設支出上僅為26億澳元的悉尼奧組委,卻不得不用超過4億澳元的多余支出來解決歷屆奧運會給舉辦國帶來的難題。而如何避免中國也陷入“后奧運會效應”,也正是許多人所擔心的。
北京奧組委執行副主席蔣效愚介紹說,北京已從規劃布局、功能設計和投資運營體制等三方面入手,力爭將“包袱”變為寶貴遺產。北京地區新建比賽場館中有4個位于大學校園內,就是考慮到賽后有利于學校師生和附近居民利用。此外,北京西部社區體育設施相對較少,五棵松文化體育中心的建成將彌補這一缺憾。
其次,從場館功能設計上,奧運會的場館除了可以進行體育比賽外,還兼顧了大眾健身、展覽、演出等多種經營的需要。比如,“水立方”在奧運會后將被改造成一個水上樂園,用于市民水上娛樂游玩。而且在投資運營模式上進行新嘗試。北京奧運場館通過
招標來確定業主,業主擁有場館賽后30年的經營管理權。北京市在挑選業主的時候,不僅要看其是否有融資能力和建設能力,還要考察其未來30年的場館經營方案。
場館景觀畫布有望制環保袋 場館內外的大幅背景板、旗幟等物品制作精良,畫面精美,但可惜的是它們很難被再次使用,只能留作紀念或者干脆丟棄。記者從奧組委五棵松場館運行團隊了解到,北京奧運會結束之后,這些物品有望被制成環保袋發放給市民使用。在一年來的“好運北京”系列賽事中,為了節約和環保的目的,部分相同的景觀設計物品被場館之間互相借用,即便如此,還是會有大量裝飾用品屬于一次性使用。五棵松場館運行團隊形象景觀經理徐愷說:“這些材料和工具都是綠色環保的,使用之后就扔掉確實可惜,很浪費。目前我們的解決辦法就是分發給工作人員留作紀念。”北京奧運會的形象景觀制作工作目前正在進行中,到那時的景觀布置將會更為豐富。徐愷向記者透露,奧組委已經在考慮賽后如何處理景觀物品的問題。他說:“這些物品的材質、工具都是環保產品,奧運會結束后會跟場館的環境部門結合,將它們妥善處理。現在有一種方案是,把這些畫布、旗幟制成紀念品和環保袋,這一方案正在進行中。”如果制作紀念品和環保袋的方案能夠最終成行,奧運會結束后廣大市民就可以拎著帶有奧運會氣息的袋子去購物了。這樣一來,既能分享奧運的喜悅,又能將節約和環保的理念深入人心。